博客年龄:17年11个月
访问:?
文章:86篇

个人描述

伫立江畔,迎风仰思,蓦然想起故人朱郭儒《西江月》“日日深杯酒满,朝朝小圊花开;自歌自舞自开怀,无拘无束无碍。青史几番春梦,红尘多少奇才;不消计较与安排,领取而今现在。”悠然自得,人生一切释然其中!

大安寺塔今年应该840岁,而非史书上记载的900岁

分类:转帖
2010-04-01 15:18 阅读(?)评论(0)

  来源:金华日报

在许多介绍义乌的文史资料中,经常会出现“大安寺塔始建于宋大观四年”的记载。大安寺塔的造型也经常出现在各类商标图案中,它究竟何时成为绣湖乃至义乌的地标,年代已经不可考。因为,大安寺塔究竟何时建成至今仍有争议。

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师金佩庆经过两年多业余钻研,得出义乌的大安寺塔今年应该840岁,而非史书上记载的900岁。昨天,记者见到金佩庆时,他自称很忙。他说,现在找他理论大安寺塔身世的人特别多,除了博物馆、义乌市志办的有关专家,还有很多对义乌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网友。

探究身世之谜

缘于塔砖上的22个字

金佩庆是义乌人, 今年46岁,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。

“我虽然是学哲学出生,但对历史更有兴趣。”金佩庆说,对大安寺塔身世的探究源于塔砖上的22个字。

两年前的一个周末,金佩庆带儿子到绣湖公园玩,无意中发现大安寺塔的砖块上写有字。仔细观察后,他发现大安寺塔第一层至第四层墙体上有大量印着“庚寅岁建”、“孝妻王氏建追荐故夫”、“省幹吴忠翊速生天界”的砖铭残存。

砖铭上的那22个字,为楷书阳文,字体及印模深浅相同。“孝妻王氏建追荐故夫”和“省幹吴忠翊速生天界”分别位于砖面长边的侧面,“庚寅岁建”在砖面短边的侧面。铭砖与其他未见砖铭的塔砖之间砌合缝隙均匀、墙体结构完整,无修补痕迹。

22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?金佩庆于是开始查阅大量资料。之后,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大安寺塔的真实建造年份应该是公元1170年,而非《义乌县志》上记载的公元1110年。

60年一甲子

  “庚寅岁”并非大观四年

  金佩庆认为,残存于大安寺塔的砖铭是考证大安寺塔身世最重要的原始证据。

  传统认为大安寺塔建于北宋大观四年“庚寅岁”(公元1110年),也就是说今年正好是大安寺塔建塔900周年。金佩庆认为这个时间是错误的,北宋大观四年建塔的说法没有历史依据。理由是:

  据《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》中的相关条目解释,“忠翊”即(宋)忠翊郎省称。政和二年(1112年)新置武阶名,旧为右侍禁,正九品,属小使臣。也就是说在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还没有设置“忠翊”这一武阶名称。即便是新置“忠翊”武阶名的当年即1112年、“王氏”的丈夫就当“忠翊郎”且当年就去世,那也只能是大观四年(1110年)之后的事情。“王氏”怎么会提前两年建塔以“追荐故夫”呢?

  “省幹”为“(宋)总领所属下勾当官”别称。而“勾当官”为(宋、金元)勾当某司公事的统称。到了南宋,因“勾”“构”谐音,为避高宗皇帝赵构(1127年至1162年在位)名讳改称“勾当”为“幹办公事”,简称“幹办官”。总领所属下的“幹办公事”又别称“省幹”。由此说明,“王氏”的丈夫生前是在南宋担任过“省幹”一职。既然如此,“王氏”吴姓丈夫当然不会在北宋大观四年之前去世。

  基于上述分析,金佩庆认为建造大安寺塔的时间“庚寅岁”一定是南宋时期(1127年至1279年)的某个“庚寅岁”。60年一甲子,砖铭上的“庚寅岁”要么是乾道六年庚寅岁(1170年),要么是绍定三年庚寅岁(1230年),但无论如何不会是北宋大观四年庚寅岁(1110年)。

  对比县志和宗谱

  大安寺塔建于1170年

  那么到底是1170年,还是1230年建造的呢?金佩庆找来最早版本的《义乌县志》和一些民间宗谱进行反复对比研究,他认为建造大安寺塔的正确年份应该是1170年。

  据《延陵吴氏宗谱》记载,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,义乌延陵吴姓始祖圣造公作为泰伯公第81代孙自延陵(今江苏省丹阳市)迁到乌伤时,吴姓仅此一家。目前聚居在义乌的6万多吴姓市民大多是“延陵派”后裔。

  通过查阅嘉庆壬申年(1802年)《大元吴氏宗谱》、民国甲子年(1924年)《延陵吴氏宗谱》残本及青口、龙回、益公山等村吴氏谱牒,金佩庆发现宋朝义乌吴姓人物中,官授“忠翊郎”且娶王姓为妻的仅有义乌延陵吴氏五世孙吴若古。

  据明弘治年间(1488~1505年)吴氏宗谱记载:“吴若古,字师卿。由太学仕忠翊郎。监行在榷货务都茶场。赠朝议大夫。生政和二年壬辰(1112年)八月十五,卒乾道四年戊子(1168年)二月十二。配宗氏,生政和壬辰(1112年)十二月初七日,卒绍兴十六年(1146年)。继娶宣奉大夫王悦之孙女王氏,生建炎戊申(1128年)八月初十,卒缺。”

  到了清朝嘉庆版本的《义乌县志》卷十二“封阴”记载:“吴若古,字师卿。由太学仕忠翊郎。以子大年,赠朝议大夫。性慷慨,好学,有大志,尤喜谈兵。建炎间,啸聚充斥,诸富室多不自保。若古以稚齿当门户,节制家童数十,若敕兵设伏然。贼不敢近,乡井赖以安。”

  可见,吴若古“由太学仕忠翊郎”真实可信,且他继娶的第二任夫人姓王。

  据《凤林大王王氏宗谱》世系表记载,“王悦,字岩老。其父王纵用自凤林(赤岸朱店一带)迁居县东沙溪(今稠城街道尚经村南偏东约一公里)。王悦为凤林王氏第七世孙,赠宣奉大夫,子四:永年(生二子一女)、欣年(不继)、彭年(生二子)、乔年(生六子)。王悦四个儿子中,老大王永年(1057~1127年),绍圣元年甲戌岁(1094年)进士,知福州,封文安县开国男,食邑二百户,赠正议大夫(相关资料在嘉庆县志卷十“选举”中也有刊录)。”

  宗谱提到“王永年之女适尚书郭三益之子,而建塔之王氏出生时王永年已过世”,由此表明,建塔之王氏非王永年之女,可能是其弟王欣年、王彭年或王乔年之女,因为父亲地位低而没有入谱记载。在吴氏宗谱中,将吴若古继娶的王氏叙述为“宣奉大夫悦孙女”而讳言“某某之女”,也表明王氏之父不如其祖父王悦显贵。

  另有吴若古的孙子、吴氏七世孙吴琢,“仕忠翊郎,监行在御酒库”(见《青口村志谱》153页及嘉庆县志卷十二“仕林”)。吴琢一系已迁到外地,因此无生卒、配偶等记载,他不可能是砖铭上被“追荐”的“故夫”。由此可以确定,砖铭上的“王氏”就是宣奉大夫王悦的孙女,“省幹吴忠翊”就是吴若古。

  “吴若古与第二任夫人王氏的年龄整整相差16岁,可谓老夫少妻。吴若古57岁去世时,王氏年仅41岁。中年丧夫之痛自然无法形容。王氏处理完亡夫后事之后,痛定思痛,追思故夫之情难以排遣。”金佩庆据此认为,“由于吴家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,经过一番筹备,王氏决计建塔以追荐故夫也就十分顺理成章了。吴若古去世两年后就是乾道六年庚寅岁(1170年),这才是建造大安寺塔的真实年份。如果是绍定三年庚寅岁(1230年)的话,王氏早已作古。”

  大安寺塔到底几岁了

  专家意见至今不统一

  金佩庆的研究是否合情合理,大安寺塔的建造年份是否真的如金佩庆所言?为此,记者走访了义乌博物馆和义乌市志办的几位专家。

  义乌市志编辑部的主编助理傅健说:“金佩庆根据大安寺塔的砖铭文字展开深入研究,做了很多工作,查阅了大量的宗谱,做了一项我们这些专业研究人员忽视了的一块工作,很了不起,我很赞赏。”他个人认为,金佩庆的观点可以成立,但要做补充。“至于最终定论,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。”

  义乌市博物馆副馆长黄美燕则认为,大安寺塔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,在义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,是古老义乌的一个标志。“金佩庆单从塔砖里的铭文就认定是公元1170年建造的,这只是他个人观点,缺少科学依据。我不赞成他这个观点。”她表示,研究大安寺塔的建造年份,一定要尊重历史文献资料。

  黄美燕表示,义乌市博物馆近期将会举办一个专题研讨会,到时会出台一个关于大安寺塔建造年代的统一意见。

 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0-04-01 15:31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